在莎士比亚时代,戏剧首先属于商业行为,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,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形式。与当时伟大的诗人不同,伟大的剧作家在当时只是生产者,其初衷只是取悦于观众。在这个时代众多的剧作家中,托马斯·基德算是先驱者,他的《西班牙悲剧,或希罗姆又疯了》(The Spanish Tragedy,or Hieronimois Mad Again,1592)是英国复仇剧的先行之作,讲述了一个父亲为儿子报仇的故事。剧中有大量的独白来表现冲突与紧张,发表主人公对世界的评论。剧本中夸张的语言与行动,激烈的对白,还有大量的韵律及修辞,都是那个时代戏剧的典型特征。
马洛是另一位伟大的剧作家,其代表作《帖木耳大帝》讲述牧羊人成为君王的故事。帖木耳虽是牧羊人,但胸怀大志,要成为世界的统治者,可又否定权力欲望与野心。在获得王位后,他被问及是否愿意当国王,他却作出了否定的回答。马洛在剧中塑造了英雄又化解了英雄,故事有悲剧色彩:帖木耳大帝可以征服世界,但拜倒在泽诺克瑞特(Zenocrate)的石榴裙下,并且为“时间”与“死神”所击败,因此成功也带有空幻的成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代表了文艺复兴价值观的复杂性。1592年上演的《马耳他的犹太人》(The Jew of Malta),塑造了一个贪婪无比、又足智多谋的犹太人巴拉巴斯(Barabas)的形象,他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挑拨离间,使一方反对另一方,最后却被另一个更邪恶的土耳其奴隶伊撒莫尔(Ithamore)所击败。《浮士德博士》(Doctor Faustus)叙述一个中世纪欧洲广为流传的故事:浮士德有着旺盛的求知欲,掌握各种知识,精通魔术。为了追求知识和权力,他向魔鬼梅靡斯特(Mephisto)出卖灵魂,经历了爱欲、欢乐、痛苦、神游等各阶段的变化。在他的事业中,成功与恶行难以区分;他自以为无所不能,嘲弄世间所有人,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仍然无法得到救赎,将要受到永恒的惩罚。直到此时,他才真正领悟了人生的目的。